top of page

 停止揣測同理面對

    20171022

    台大發生令人遺憾的潑強酸事件,引發社會關注。無論是加害者、受害者、目擊者、學生和一般社會大眾,無不受到程度不一的影響。此刻,要釐清背後事件的各種動因,當是後續的司法程序。但此刻,媒體的各式各樣報導,仍如以往的過度渲染,不但無助於案情釐清,更添加社會集體恐懼的想像與情感上的投射,更是傷害了受害者的家屬,以及正在急救的傷者。

    我們在此,提出幾點呼籲。

    首先,停止無端的心理動機猜測。恐怖殺人事件,固然有動因可循,但如果以為捕風捉影,認為是同志情殺的意外,以取得解釋合理性,不但傷害受害者,也無辜將事件歸因為同志的問題,甚至無限上綱質疑多元成家、婚姻平權的社會議題。這樣的報導,如同過去我們對於兇殺事件的探討,獵巫般的找到恐怖他者的動因成為指責對象,社會安全信任的失靈,若只是將之「個人化」處理,也就無法同步正視真正的系統結構問題。

    其次,歸類化的報導無益。當將所有的失落和挫折,被框架為一種潛在病理的根源,如試圖解釋犯案動機,報導受害者的個人隱私,把一切事件簡化為情感因素。或許,以為透過基本特徵的描繪、分類、偵測與判斷的心理檔案,可以找出潛在的高危險者,而後將社會治安的不信任度,歸因成為個人特質的問題。但如此的媒體效應,不但無法回歸我們的教育系統,是否在生命教育和情緒管理等面向的缺乏,更需要重新檢視,反而失焦。朝向單一案例的轟炸報導,反而對整個事件關係人的相關人際網絡和地緣性,受到傷害。

    第三,回到對於人們的苦痛報導初衷。請社會同理思考,當一個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面對如此巨大傷害,無論是加害者或受害者的家屬,面對的都是自己的孩子,需要的是持續陪伴支持。當媒體報導父親痛罵、阿嬤痛哭,以及只想求獨家新聞的心態,反而造成更多人的二度傷害。

    最後,我們呼籲媒體與社會大眾,停止將人們生活充滿道德衝突、人性悲劇和複雜思緒「過度化約」的論述,事件熱度後,社會遺忘又是一種廉價的公共儀式。任何的苦痛傷害,都是多重因素引起,但若只是遠端式報導,無法真正進入理解受害者的生命掙扎,家屬的傷心焦慮狀態。如此,報導的新聞價值與倫理就淪為商品化。這次因為發生事故地點在台大研究生宿舍外,更構成社會的焦點。但就如任何一樁社會殺害事件,哀傷之愛的至深痛苦,打開了我們的眼睛,都是引發我們重新面對重視生命教育與生命學習的課題。我們更該關心還在救治中的學生與校方保全人員。

    停止揣測,同理面對。我們,不是局外人。

臺灣心理學會
臺灣臨床心理學會
臺灣工商心理學學會

bottom of page